【DSE出路】創新教育歷程為DSE學生開拓新出路 培養IT人才切合新世代需求

升學教育

發布時間: 2023/01/11 14:43

最後更新: 2023/01/11 14:43

分享:

分享:

香港浸會大學賽馬會多元出路計劃「鼓掌 — 創新教育歷程」中心總監何柏濤指,學生在選擇課程時要考慮前途之餘,也要切合自身興趣。

不少校長老師曾說過,學生的人生不應只是DSE,現今還有很多方向可以發展,就如IT界一向求才若渴。香港浸會大學賽馬會多元出路計劃「鼓掌-創新教育歷程」中心總監何柏濤(Andrew)指,他們開設的課程正是為業界未來幾年需求而設計,只為培養出切合市場需要的新世代IT人才。

先從課程講起,這是由香港浸會大學、業界和本地中學三方協辦的非傳統教育課程,「鼓掌-創新教育歷程」除了讓學生提升相關技能之外,也建立出多元能力與職場誠信。

職能導向課程

課程由高中起將職能導向帶入現存學制,為學生提供三加二年制的多階進出升學路徑,規劃相對穩定的「直通車」學習路徑。課程至今已培育大約500位學生,分布於11間中學。

當中的「三」是指3年制香港中學文憑試程度的「應用學習課程」,專為中四至中六學生而設,提供資訊科技精要及多媒體故事兩個課程,包括課堂學習及多種學習活動,如師友計劃,暑期訓練營、研習交流團、企業探訪等,以發展學生的職業技能。

為了設計解決方案,同學於活動中背着沉重的裝備,了解老人家於生活上的不便。

其後的「二」是指學生在完成香港中學文憑試及達到高級文憑的入學要求後,可再銜接兩年制高級文憑課程。高級文憑涵蓋兩個範疇,分別是數據科學及傳理相關範疇的深度教學。

Andrew作為中心總監,在設計課程時引入不少自身經驗,他強調課程是以興趣為主導。「好多事情都要親身試過,才真正知道自己鍾唔鍾意,適唔適合自己,才能向前走,這是我一向的理念。」

堅持多嘗試理念

他年少時在北美讀書工作,成績頂尖,當時聽聞高科技前途很好,便跑去讀電腦工程,畢業後的收入確實不錯,但漸漸發覺這並非他真正想要的生活。話說編程不時要解決各式各樣的bug,他記得有次集結了四、五位工程師,大家坐在電腦前半天才解決了問題。「那一刻,我突然發覺自己不想一輩子寫程式,不是不喜歡高科技,但好肯定不會做純科技的東西一輩子。」

後來他發覺自己在溝通和統籌能力頗為出色,成功轉型成為客戶經理,不久又升任為項目經理。「在工作過程中不斷嘗試,慢慢摸索,從中發掘自己的興趣,升職都快好多倍。」他笑說遇上適合又喜愛的課程或工作,自然而然會投放更多心機,有表現便會得到賞識。「我曾經想做玩具設計師,買了一堆相關書籍來研究,但很快就發覺自己不適合。但最低限度有去嘗試,所以我都鼓勵同學要作多方面嘗試。」

他自2014年從北美回流香港,仍是從事IT相關工作。他回想道:「以前在北美時有做義工,在教會做青年導師,帶領幾十個學生,跟年輕人的關係很好。回到香港後仍然有繼續關心年輕一代,猶記得當時社會氣氛緊張,剛巧又見到這個項目招人,又是相關IT的東西,我可以將以往掌握經驗套用到,便成為課程中心的總監。」如他所言的「凡事多嘗試」,隨即由IT人搖身一變成了教育機構的一分子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5
+4

對比之下,以往做IT公司的財務總監,現在同樣要「睇着盤數」,箇中意義卻大不同。「以前每年都睇兩億美金,做收購、合併的項目,幫公司省錢擴充。現在一樣睇着數字,都是管錢、亦多得賽馬會的funding,但每$1的重量都不同,全都是攸關每位同學的前途。」

切合未來 IT 人才需求

在設計課程方面,以職業導向為首要,將來同學出身社會時,希望他們適合僱主的需求,不會脫節。「課程要有前瞻性,不是問僱主現刻的需求,而是預期未來幾年後的需求,想請有何技能的員工。我們就由今日開始打好基礎,在課程設計、活動等方面準備。」硬技能如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網路安全等都是非常渴市。

在眾多單元課程中,有一個單元是教授溝通、領導才能、協作、自我管理、時間管理等軟技能,Andrew認為這是非常重要,他笑指同學以為軟技能跟課程毫不相干,但當要合作做project時就明白軟技能的作用。他亦在舉行活動、師友計劃時,不時請來業界人士來分享故事,親自跟學生交流。「出去工作無可能單獨完成,要講求合作、團隊精神。如你不懂得跟同事溝通協作,即使寫程式寫到天花龍鳳好叻都無用。」

課程剛開展了數年,這班同學在DSE完結後,約有半數選讀IT或Engineering有關的學科,算是踏出邁向目標的第一步。

記者:劉妙賢